“夏至三更便暑伏”的“三更”是什么意思?有哪些历史渊源?
“夏至三更便暑伏”的“三更”是什么意思?有哪些历史渊源?
这句话的意思:
这句话的意思是:“夏至”过后,数“庚”日,第三个“庚日”便是“初伏”。也就是“三伏”天的开始。
具体的解释:句中“暑伏”的意思就是“暑天的头伏”或者“暑天的初伏”。“初伏”就是天气逐渐炎热起来,宜伏不宜动的意思。“夏至”过后的第一个节气就是“小暑”,署是热天,“小署”就是天逐渐炎热的意思。也就进入了热天、伏天。由于“小暑”前边是“夏至”,所以,“小暑”就是进入夏天以后,天气逐渐炎热。进入了“三伏天”。而“三伏”就是初伏、中伏、末伏。
那进入初伏的具体时间是什么呢?这句话说的是“夏至”过后“三更”天。
“更”是什么意思?这里的“更”是通假字,同“庚”。
说到“署伏”,即“初伏”的具体时间便涉及到我国劳动人民很智慧的纪年法的历史渊源。
历史渊源:
我国古代流行“干支纪日法”,即,用10个天干、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,循环使用。
10个天干是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
12个地支是: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;
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。庚日的“庚”字是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,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。
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,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,即头伏、“暑伏”。庚日是10个干支纪日中带有"庚"字的日子,如庚子、庚寅、庚辰、庚末、庚亥。。。。。。共十二个。
因此,“夏至三更便暑伏”的意思就是:“夏至”过后,数“庚”日,第三个“庚日”便是“初伏”,也就是“三伏”天的开始。
2018年7月17日为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,也就是入伏的时间。
网友们:你知道今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庚什么吗?欢迎在评论区里发表!
我是凡尘观生活!谢谢!再见!